2010/10/26

萌的死角

偶然瞄到常光顧的店家商標……




嗚喔,這就是萌的死角吧!
我看了那麼多年,現在才發現wwwwwwwwwwwwwwww

2010/10/15

漢娜鄂蘭《極權主義的起源》左岸新版



        左岸出版社出的新版有經審校,不過目前看來效果有限。全書有三部,分由三人審校:吳咨諭 (政大哲學所博士生)、葉虹靈 (清大社會所碩士,現職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執行秘書)、劉佳奇 (政大哲學所碩士,現職因名字太常見,不明)。資料皆來自 Google 大神的恩惠,有夠恐怖。

        由這些背景資料來看,我看不出來選用這幾位審校者的理由,或許跟他們的老闆有關?如果單就審校者所學而言,果然本書是歷史系不讀、政治系也不讀了。

        分工合作有好有壞,最大的麻煩就是譯名不一。如 "Bourgeoisie" 一字,原本譯者統一譯為「資產階級」,在新版第一部中,這個詞部分被改成「中產階級」,但其他部分及後面的第二部卻還是維持原譯。

        我大概可以猜到發生了什麼事:Arendt 原文中同時使用了 "Bourgeoisie" 與 "Middle class" 二字,而所指涉的對象不太一樣。審校者可能一開始想把 "Bourgeoisie" 都統一改成「中產階級」,但看到 "Middle class" 一詞出現了以後打消此意,但卻未能將先前改過的恢復原狀。

        第一部還是有點翻譯問題,雖然看來審校者已經努力改善原本糟糕的譯文了。但還是有些我看不懂的句子,而這種邏輯不通的句子十之八九是錯譯,卻沒被挑出來的。

        而有些原本正確的譯文還被改成錯的:如 "inter-European" 從「歐洲國際」被改成「洲際」。嗯,這應該是頭腦突然打結的關係吧。後面還出現「歐洲洲際」……改的時候都不覺得哪裡奇怪嗎?

        再如 "Jewish State Banker" 從「猶太國家銀行家」改成「猶太國家的銀行家」。我不知道這該說是國文、英文還是歷史不好的關係。多了那個「的」字,意思差很多耶!以原文詞性來看,要改也應該改成「猶太的國家銀行家」才對嘛!雖然這樣也很怪。

        現在只看了一小部分,之後有什麼值得唸的再補上。目前新版最大的錯誤是頁首的書名全部打成「終極主義的起源」。好吧,至少封面的字是對的。

-----

2010/10/27

        如果第一部分反猶主義的審校叫做「效果有限」,那第二部分的帝國主義就是一個「混」字,看起來幾乎沒動。我承認第二部分比第一部份難懂,但是這不能作為幾乎沒更動的審校者卸責的理由。

        掛上審校之名,不覺得應該對該部分負起責任嗎?就算無法達到「達、雅」的境界,至少也該讓它具有基本的「信」吧。對原文對得要死,把原文翻成中文又死一次。

-----

2013/09/18

         補充我為何會以「混」字形容第二部分的審校。在對照閱讀時,若是翻譯有問題,我會用自動鉛筆加以修改,或將原文抄寫在頁側,或重新翻譯與改正。而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耗費我石墨的比例是相當懸殊的,後者甚至有幾頁改到我快沒地方寫字了。

        鄂蘭的思緒非常清楚,若閱讀時認真地跟上她的思路,很容易就能抓出翻譯上的問題。或許審校者的態度並非混事,但即使是三年後的今天,我依然不覺得審校的品質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