片名:Powaqqatsi (Powaqqatsi: Life in Transformation)
迷惑生活
年份:1988
出品國:USA
片長:99 分鐘
迷惑生活
年份:1988
出品國:USA
片長:99 分鐘
接續 Koyaanisqatsi 的腳步,生命三部曲第二部 Powaqqatsi 於 1988 年上映,由 The Cannon Group Inc. 發行。[1] 前作 Koyaanisqatsi 紀錄自然與科技的衝突,畫面皆來自北美洲,本片則聚焦現代化衝擊下的第三世界,取景地點集中在幾個南亞、中亞與南美洲的「南方國家」。這些國家大多有前殖民地的歷史背景,故現代化發展特別集中在單一或少數城市,而鄉間則多維持相對傳統的步調。一塊土地,並存的兩種生活型態在鏡頭下交會纏繞,互相影響著彼此的軌跡。
◎本片海報畫面,埃及男孩被身後駛來卡車揚起的煙塵吞沒。這幕總是讓我想起 Koyaanisqatsi 中被自己產生的黑煙吞噬的運煤機。
電影以 Serra Pelada (State of Pará, Brazil) 中大量工人不斷自金礦坑中搬出泥土的景象揭開序幕,一貫稜角分明的紅字標題隨後在象徵轉折的羅馬門神 Janus 頭像中浮出。此後畫面大致分為前後二段,呈現傳統與現代兩種生活方式。傳統部分由農業、漁業等傳統生產活動,至地方市集的各種商業行為。以駛向 São Paulo (Brazil) 的運煤火車為界,鏡頭開始由鄉間走入城市。現代部分則以象徵現代化的廣告畫面 (來源多為美國,亦有日本等已開發國家) 開場,帶出城市中的各種人類活動。關涉宗教的畫面──不論是莊嚴的建築或地方色彩濃厚的慶典──則穿行傳統與現代間,於兩者中皆有一席之地。在 Koka 琴的弦音中,開頭的 Serra Pelada 礦坑場景再度晃漾在水波上,電影隨之在釋詞出現後畫下句點。
本片副標題為 “Life in Transformation”,此名也常被當成電影片名 “Powaqqatsi” 的意思。但根據片尾的解釋,兩者意思卻大大不同。“Powaq” 為帶有負面意義的巫師 (黑巫師),而 “Powaqqatsi” 則指一種以消耗其他生物生命力延續自身存在的生活方式。[2] 電影內容既是有關傳統與現代兩種生活方式,因此直覺的解釋應是指傳統生活受現代化的壓迫而逐漸改變,甚至消失。然而兩者關係卻遠非如此簡單。
片中使用了許多隱晦的對比畫面持續地暗示鄉村與城市、傳統與現代的相異處。例如低矮的鄉村平房,與望不著邊際的城市高樓;傳統市集亂中有序的滿地籮筐,與現代市場格格分明的齊一攤位;人力船和帆船上的每個人都行動著,各司其職,而發動機動力的現代交通工具上,人們卻僅需要靜靜站著,等等諸如此類。
◎恆河畔 (待查證) 的修行者與城市中的遊民。兩人姿勢相似,也同樣不動如山。
但除了不同點外,傳統與現代交雜的要素亦隨處可見。城市生活的節奏確實相對較快,導演也運用了大量汽車快速掠過眼前的鏡頭切換畫面,但相較 Koyaanisqatsi 中的北美都會,這些第三世界城市的節奏感卻不是那麼規律與統一,而是各種不同速度的混渾雜燴。比方說以自我步調漫行街上,並不時與汽車爭道的畜力車。「傳統」或許逐漸受到影響,但它們在代表「現代」的城市生活中仍留下了各種蛛絲馬跡。
片中使用了許多隱晦的對比畫面持續地暗示鄉村與城市、傳統與現代的相異處。例如低矮的鄉村平房,與望不著邊際的城市高樓;傳統市集亂中有序的滿地籮筐,與現代市場格格分明的齊一攤位;人力船和帆船上的每個人都行動著,各司其職,而發動機動力的現代交通工具上,人們卻僅需要靜靜站著,等等諸如此類。
◎恆河畔 (待查證) 的修行者與城市中的遊民。兩人姿勢相似,也同樣不動如山。
但除了不同點外,傳統與現代交雜的要素亦隨處可見。城市生活的節奏確實相對較快,導演也運用了大量汽車快速掠過眼前的鏡頭切換畫面,但相較 Koyaanisqatsi 中的北美都會,這些第三世界城市的節奏感卻不是那麼規律與統一,而是各種不同速度的混渾雜燴。比方說以自我步調漫行街上,並不時與汽車爭道的畜力車。「傳統」或許逐漸受到影響,但它們在代表「現代」的城市生活中仍留下了各種蛛絲馬跡。
本片音樂同樣由 Philip Glass 作曲。個人感覺 Glass 此作的風格不太一樣,他標誌性的琶音出現比例偏低,而樂段則因為節奏的不同時值與樂器的頻繁變換,使得反覆感並不強烈。在傳統部分,Glass 使用了南美直笛 Quena,並引入南亞弦樂器 Tanpura 的持續低音,由是音樂的呼吸間被填滿,聲音持續而綿密地交織在耳際。Glass 慣用的連音與合成器的組合於邁入城市後出場 (Video Dream),但規律的節奏只持續了短暫的時間,很快地被傳統打擊樂器敲出的聲響所改變 (New Cities in Ancient Lands, Africa),現代的合成器與傳統的音樂元素隨後逐漸混同為一 (New Cities in Ancient Lands, India),正如城市中糅合現代與傳統的景象般。
◎小女孩目不轉睛地望著車窗外的霓虹燈。應攝於香港。
Glass 也採用了許多鏡頭中國家的曲調,甚至穆斯林的喚禮聲 (From Egypt),[3] 而各種傳統樂器所佔比例也是前所未見的。除了南美直笛 Quena 外,比較明顯的聲音有來自西非的弦樂器 Koka (Mr. Suso) 與敲擊樂器 Balafon,以及聲音低沈如法號般的管樂器 Didjerido (Mosque and Temple)。另外部分背景的合成器人聲聽起來頗似西藏音樂中的喇嘛梵唄,推測大概是他前個電影配樂工作 Kundun 產生的後續效應。
◎的的喀喀湖中塔契立島 (Taquile Island, Lake Titicaca) 的慶典。
相較 Koyaanisqatsi,續作 Powaqqatsi 所獲眼光與討論較少,評價也未達經典的程度。但就個人感受而言,本片或許是我在生命三部曲中最喜愛的。由於取景地陽光的顏色與人們的衣著,這部片子的色彩是鮮明而多樣的,而配樂的元素與樂器亦五花八門,並搭配了大量音效,聽感相當豐富。無論畫面或音樂都像是幅繽紛瑰麗的馬賽克畫,斑駁交雜卻也同時生機勃勃,散發著令人目眩神搖的美麗。
◎小女孩目不轉睛地望著車窗外的霓虹燈。應攝於香港。
Glass 也採用了許多鏡頭中國家的曲調,甚至穆斯林的喚禮聲 (From Egypt),[3] 而各種傳統樂器所佔比例也是前所未見的。除了南美直笛 Quena 外,比較明顯的聲音有來自西非的弦樂器 Koka (Mr. Suso) 與敲擊樂器 Balafon,以及聲音低沈如法號般的管樂器 Didjerido (Mosque and Temple)。另外部分背景的合成器人聲聽起來頗似西藏音樂中的喇嘛梵唄,推測大概是他前個電影配樂工作 Kundun 產生的後續效應。
◎的的喀喀湖中塔契立島 (Taquile Island, Lake Titicaca) 的慶典。
相較 Koyaanisqatsi,續作 Powaqqatsi 所獲眼光與討論較少,評價也未達經典的程度。但就個人感受而言,本片或許是我在生命三部曲中最喜愛的。由於取景地陽光的顏色與人們的衣著,這部片子的色彩是鮮明而多樣的,而配樂的元素與樂器亦五花八門,並搭配了大量音效,聽感相當豐富。無論畫面或音樂都像是幅繽紛瑰麗的馬賽克畫,斑駁交雜卻也同時生機勃勃,散發著令人目眩神搖的美麗。
[1]^ 該公司於 1990 年與 MGM (Metro-Goldwyn-Mayer Studios Inc.) 合併,故此片發行權亦屬 MGM 所有。
[2]^ 如果不管電影內容,這個釋義第一時間讓我想到的是資本主義的資本擴張,以及為征服而征服的帝國主義體制。
[2]^ 如果不管電影內容,這個釋義第一時間讓我想到的是資本主義的資本擴張,以及為征服而征服的帝國主義體制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