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

2013/12/17

花竹蓊蓊,隨訪欽差行臺 (布政使司衙門) Guest House of Imperial Envoys, Taipei Botanical Garden


        近年來至臺北植物園,一向只是借路到歷史博物館,未曾好好看過園內,遑論這幢古蹟。上週六 (12/14) 午前在中正紀念堂附近有事,晚上又要進國家音樂廳聽音樂會。雖然落雨不停,戶外活動略辛苦了些,但左近無事,還是打著傘晃悠進了植物園,再走入這棟臺灣孤存的清代官署。

◎欽差行臺外觀。


門前的匾額是今年正名後新掛上的,閃亮亮地。

        欽差行臺建於清光緒十八年 (1892),原址在布政使司衙門西側 (今臺北西門町中山堂左近)。就名稱來看,應為中央臨遣官員的官署與住所。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在總督府竣工 (大正八年,1919) 前,由於原巡撫衙門 (臺灣民主國總統府) 已毀於兵燹,亦暫以此處為辦公室。昭和七年 (1932) 當局欲在布政使司衙門所在地新建臺北公會堂 (戰後改為中山堂),故拆除原有建物,只將這三進欽差行臺遷至植物園內重建,從此改隸林業部管理。[1]

建築結構示意圖。

雲層突然露隙,讓陽光灑了下來,趕緊由儀門回拍頭門一張。中庭的菊花盆栽是為配合歷史博物館的莫內展而擺當的。

        逃過了被夷為平地的命運,欽差行臺此後命運也不怎麼平順。1950-60 年代經歷了大堂兩側的大整修,儀門到大堂間的中廊兩側被加蓋了牆壁。不過比起許多古蹟的全面翻新,已算是很幸運的了,至少格局與外觀大致維持原貌。1985 年被指定為古蹟後,就更不怕遭整修之禍了。[2] 然損害木造建築尤甚的白蟻與潮濕氣候卻是法令無法杜絕的,因此這棟建築仍需不斷體檢與修護。由於欽差行臺與布政使司衙門原為相連的建築群,故欽差行臺戰後向被視為布政使司衙門,內政部公告中亦沿用此名。經學者考證後,今年始還正名。[3]

大堂右隅,柱礎標示了整修痕跡。外側白色者為鋼筋水泥,內側暗色者則為原有的石頭材質。

中廊,此處屋架採少見的三通 (樑) 六瓜 (筒) 式,兩側牆壁為戰後添置。

        欽差行臺目前主要作為展覽空間,左廂、左廊展示建築歷史,右廊、大堂兩側擺放修葺後拆下的建築部件 (如大門、屋架等),右廂則展示植物園文化及周邊地區考古工作成果。開闊的大堂中部是特展室,至時正當換展期而一片空曠,不過也因此更能感受該處的空間感。

拆下的老瓜筒,彩漆風韻猶存

頭門前的石鼓,右白虎。

        立於欽差行臺頭門前的石鼓圖樣採左青龍右白虎。今日二二八公園內有座急公好義牌坊,牌坊兩側放了兩隻據信由布政使司衙門遷來的石獅。部分資料緣於此棟建築由「布政使司衙門」正名為「欽差行臺」,而將石獅說明文字改為原置「欽差行臺」前。這或有張冠李戴之嫌,門前怎能有石鼓與石獅並存?我認為這兩隻石獅應原置已拆除的「布政使司衙門」門前,可與「欽差行臺」的更名沒關係了。

門前一片園圃,大理花開得正豔,只嘆霪雨不懂憐惜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[1]^ 戰後植物園與欽差行臺先是改隸臺灣省林務局,廢省後又改由農委會管理。

[2]^ 雖然被指定為古蹟,不過管理單位依然是農委會,而非文化部。

[3]^ 〈臺北植物園古蹟正名:叫我欽差行臺〉,聯合新聞網,網址:http://udn.com/NEWS/READING/REA8/8299341.shtml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