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

2012/04/04

杜母墓



        前些天行經政大校內的渡賢橋,偶見有幾位同學在橋下草坪活動。有模特兒、攝影師、道具等,可能是要拍攝活動海報吧?臺灣的中小學校似乎常是建在墓地上的,而政治大學校地內也有過兩座墳墓。這片出現在一片鬱鬱蔥蔥中的草坪,正是其一的杜母墓舊址。

        關於杜母墓,政大校史網記載如下:

杜母墓原位於渡賢橋左側風雨走廊的旁邊山坡地上,佔地三百餘坪,已於民國 71年搬遷,杜氏後人並將校方給予的補償費 517,500 元全數回饋本校,設置「杜母高昌太夫人紀念獎學金」,謂為一段佳話。[1]

三十多年前的政大沒什麼活動場地,因此有水泥鋪地的杜母墓便成為學生聚集之所,討論事情、讀書,甚至煮火鍋、烤肉 (汗) 皆會於墓前進行。有校友回憶云夜中有時會來此沉思……這會不小心嚇到人吧。本段說明中僅載搬遷紀錄,對於建墓時間、源由等則無涉及。只能確定此墓建於該處被劃歸為政大校地前,故時間應早於民國 60 年。我在校史館多年所見檔案資料中,似乎也未見相關記載,因此針對此題做了點調查。


        杜母高昌女士逝於民國 53 年 1 月 1 日,當時的《聯合報》刊出了喪訊:

喪祭【基隆訊】
本省煤礦業鉅子杜伯英之母高太夫人,於一日上午八時十分病逝基市孝二路自宅,享年六十八歲。這位曾當選基市模範母親的杜老太太,早年喪夫,撫養子女成人,四子伯英、仲雄、叔豪、季傑為煤礦業鉅子及電視工程博士,女婿謝清雲,現任省議員,並已登記競選下屆基隆市長。杜老太太生前樂善好施,鄰里稱道。

【1964-01-05/聯合報/03版/第三版】[2]

推算起來,杜母的生卒年約為 1896-1964,但何時下葬、葬於何處、是否一開始即葬於今日的醉夢溪畔,則無其他後續報導。由於杜母的名字「高昌」太平凡了,又無法取得其他可縮小搜尋範圍的關鍵字,因此我改將搜尋對象轉向其子身上。一查之下,原來杜家長年經營煤礦業,且曾擁有多處礦區,果然可稱鉅子。而除杜母外,杜氏昆仲也為杜父立了墓園,位於桃園大溪,從前為杜家經營的順和煤礦本坑附近。杜父墓園中有墓誌銘,分享此資訊的大德除拍攝照片外,更將墓誌銘全文數位化,實乃惠我良多。墓誌銘全文如下:

杜父潭中太公墓誌銘

杜潭中先生,煤礦業先進,原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安仁里十六都馬銮社。祖先為抗清扶明,隨鄭延平王來台,落籍台灣台北州基隆市基隆義重町。五傳至萬有公,配王氏,子遜清光緒癸已年 [1893] 三月初二日戊時獨生。先生廿二歲,擇配台北縣新店望族高德養老先生四媛高氏昌。生平歷辦大竿林、石碇等煤礦,處事仁慈重義,有子四、女三。卒於丙戌年 [1946] 二月廿三日子時,享壽五十有四,原葬於基隆市南榮公墓,民國戊申年 [1968] 五月初五日午時遷葬于此。
長郎伯英配陳氏,育子五,曰宗賢、煌、鈞錫、鎭,女一;次郎仲雄配陳氏,育子一,曰宗擎,女五;三郎叔豪配吳氏育子二,曰宗堯、鏗,女一;四郎季傑配鄭氏育子一,曰宗尚,女三。其女三,長適謝、次適鄭、三適余。諸郎均能繼父志,加倍奮發,竭力擴充礦業,已擁有調和、順和、英和、勝和、正福諸煤礦,員工逾五千。爰于竣工日誌銘,以規其哲嗣。緬懷先生積陰功、種福田,而有今日之盛,多為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,以厲世代焉。

陸軍上校沈德輝謹識 [3]

由墓誌知杜家向居基隆,而杜潭中先生 (1893-1946) 身後亦初葬於基隆公墓中。杜母未與其夫合葬一處,或許是因其為新店人士,木柵距其本鄉較近之故?杜母身故四年後,杜父遷葬入墓園,而杜母墓卻未遷移,繼續維持原址。直至 1982 年,景美溪修建河堤工程時才搬離。當時除河岸需施工外,墓旁新落成的渡賢橋 (1979) 橋身較舊橋與四周高出許多,就風水來看,似乎也不太吉利,或許也是搬遷理由之一吧。

◎杜母墓原址。

        杜父墓園中尚有杜氏宗祠,為 1992 年修造。由神主牌看來,杜母靈位應已遷至此,與歷代祖先和丈夫同祀了。杜家長子杜伯英先生逝於 1985 年,大約也一同歸葬於此吧。至於杜母墓遷墓的 1982 年,至 1992 年立宗祠間的十年空白,就非我這外人能得知的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後,我以為校史網說明中記載的「杜母墓佔地三百餘坪」是有問題的。這個數據換算起來將近 0.1 公頃,約與政大四維堂同大,估計可裝下快一千人吧。雖然杜家經營煤礦業多年,可稱該行世家,但以一個沒有政界背景的平民來說,似乎太過鋪張了點。就為數不多的老照片看來,墓前空地挺大的,大約可供五十人活動,但即使加上墳墓本身,似亦未達「三百餘坪」之數。個人傾向記載有誤,或許是不察之下多寫了個零?目測該片草坪加上下方步道,三十餘坪還比較像樣點。但我畢竟未曾親見墓園實景,因此真實情況如何,可能得訪問親歷當時的校友們了。(註:某位老師告知山坡地的土地面積計算法與平地不同,故校史網所載數據應該是沒問題的。但我非土測專業,無法驗證真偽,僅轉述供參。)

◎上圖圓圈處即原址所在,擷自google地圖:http://g.co/maps/arns8

        由於資料來源有限,本文中包含了許多個人臆測,如造成誤解與困擾,煩請告知,俾修正與致歉。另,若無該位大德之遊記與墓誌銘資料,本人的調查將勞而無功,僅此再次申謝。

_______________

[2] 資料來源:聯合知識庫 全文報紙資料庫 http://udndata.com/udn/
[3] 墓誌銘文字引自該位大德文章。我加上了年代,並訂正了部分句讀。墓誌原文與照片可參考其網誌:台灣煤礦~大溪順和煤礦本坑 趴趴走(上) (奇摩部落格,已失聯)
 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