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

2013/06/24

德弗札克《聖母悼歌》原初鋼琴版 Dvořák - Stabat Mater (original piano version)


        Stabat Mater,咸譯「聖母悼歌」,為 Stabat Mater Dolorosa (sorrowful mother stood) 之簡稱。我對「聖母悼歌」此譯名總有點意見,因 Stabat Mater 本指一段聖詩,卻不一定配上曲調成歌。但尋尋覓覓,似乎沒有別的譯名可用,只好姑且如是稱之。


        這段詩句的作者不詳,一般認為是出自十三世紀某位方濟會士之手,描寫瑪利亞站在十字架下看著她即將死去的孩子,悲傷與痛苦滿盈;文中並對瑪利亞的哀慟表現出濃厚的同情,期望為之分憂解哀。這是基督宗教中極少數的,我會稱之為柔軟的經文。聖母悼歌的素歌 (plainsong) 約出現於十五世紀時,並被用於彌撒中。但十六世紀中葉特倫托會議 (Council of Trent, 1545-63) 決議此類繼敘經 (sequence) 非屬純正宗教儀式,因此將之幾乎全部廢除。至 1727 年時,聖母悼歌才被重新迎入教堂,使用於聖母七苦彌撒 (The Seven Sorrows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) 中。

        為這段詩句譜曲的作曲家不少,巴洛克時期有帕勒斯特利納 (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, 1525-1594)、韋瓦第 (Antonio Vivaldi, 1678-1741)、佩高雷西 (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, 1710-1736) 等人。此後海頓 (Franz Joseph Haydn, 1732-1809)、舒伯特 (Franz Schubert, 1797-1828)、威爾第 (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, 1813-1901) 等亦寫有此曲。近數十年則有佩爾特 (Arvo Pärt, 1935-) 於 1985 年,以及詹金斯 (Karl Jenkins, 1944-) 於 2008 年的作品 (雖然我會將後者歸類為跨界音樂)。聖母悼歌的詩句曾被翻譯成各種語言版本,故雖然作品是同名的,但詩句內容卻可能有些許不同。另外,通篇 20 句詩文也不一定會全被譜為樂曲,此風氣於早期文藝復興時尤為常見。

        德弗札克 (Antonín Dvořák, 1841-1904) 譜寫的聖母悼歌幾乎為同名曲子中最長的作品,全曲演出約需 90 分鐘左右 (素歌可是 6 分多鐘就唱完了呢)。一般認為這首清唱劇係受喪女之痛刺激的結果。作曲家於 1876 年開始寫作草稿,但礙於其他委託而未能完成管弦樂部分的譜曲。1877 年夏秋之際,德弗札克在兩個月內接連失去了其他兩個孩子,瞬間膝下無子 (英文資料使用了 “childless” 一詞,真是悲酸如何可言。好在除了這三個夭折的孩子外,德弗札克之後的六名子女都有好好長大)。數月後,德弗札克繼續投入寫作此曲,於該年十月完成,並在 1880 年首演,1881 年印刷出版。

        以上是通行版的故事。然而,這分 1876 年的草稿卻遠遠超出了「草稿」的程度。譜面上是已編寫完整的鋼琴、獨唱者與合唱團三部分,連力度記號與分句都標記好了。於是故事被翻轉了,即德弗札克一開始並非構想由管弦樂團擔綱此曲的演奏──至少 1876 年時是如此。在這分一直被視為草稿的樂譜中,德弗札克並未使用全部詩句,而只有最後管弦樂版的 1-4 與 8-10 七個樂章。至 1876-77 年,由於需求的改變 (德弗札克開始有了些名氣,或許需要一些大型作品以證明自己的能力),作曲家添入了中間三個樂章,並將其他樂章改寫為管弦樂配器。這幾個樂章不僅增加了長度,也影響了全曲性質。倒數第二與最後一個樂章也為了配合規模的改變,而拉長了長度。

        Accentus 的演出似乎是目前僅有的原初鋼琴版錄音。唯一的演奏樂器鋼琴表現出令人驚豔的張力。琴音細膩而脆弱,帶著些許不穩定,哽咽著喃喃低語。似乎下一秒就會被情緒擊倒,卻又勉力撐起意志往下個琴鍵移動。光是第一樂章開頭三分多鐘的獨奏,便讓人深感值得 (鋼琴演奏者 Brigitte Engerer 也頗有名氣,去年 [2012] 年底因癌症過世了。還不到 60 歲呢,真令人唏噓)。雖然兩個版本重疊的樂章中樂句的差別不大,但配器與編制卻使這兩個版本感覺迥異。我覺得鋼琴版有一種很親密、很私人的感覺,適合出現在私人的小禮拜堂中;而管弦樂版則似乎應是在大教堂或音樂廳中演出的。另外,鋼琴版的樂譜依然是未完成狀態,其中並未標示速度。於是經考證後,Accentus 採用了比管弦樂版更快的 3/4 拍子,故雖情緒濃厚,卻不至沈重滯澀。鋼琴版的某些音樂線條也更加明確,例如女高音與男高音、獨唱者與合唱團的互動,雖然我不太確定是否為樂曲編制縮小之故。

        個人認為這是個有意思的版本,不論有無聽過管弦樂版,都相當值得一聽。我原本立志 (XD) 有個三長兩短時,葬禮或告別式上一定要放佛瑞的安魂曲,但現在決心有點動搖了。當然我也同樣喜歡管弦樂版,然兩版的風味是不盡相同的,而鋼琴版無疑令我感觸更加強烈。

後附此片 CD 的官方宣傳影片: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