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天參加學校辦的TA工作坊,會後剛好跟朋友聊到太極拳。
《倚天屠龍記》中,我對這段文字最印象深刻。
張三豐道:「用意不用力,太極圓轉,無使斷絕。當得機得勢,令對手其根自斷。一招一式,務須節節貫串,如長江大河,滔滔不絕。」他適才見張無忌臨敵使招,已頗得太極三昧,只是他原來武功太強,拳招中稜角分明,未能體會太極拳那「圓轉不斷」之意。張無忌武功已高,關鍵處一點便透,聽了張三豐這幾句話,登時便有領悟,心中虛想著那太極圖圓轉不斷、陰陽變化之意。
……
要知張三豐傳給他的乃是「劍意」,而非「劍招」,要他將所見到的劍招忘得半點不剩,才能得其神髓,臨敵時以意馭劍,千變萬化,無窮無盡。倘若尚有一兩招劍法忘不乾淨,心有拘囿,劍法便不能純。
去年開始練草書後,對這段話又多了分體悟。我練鋼筆字時是以徽宗瘦金體為臨摹對象,徽宗持兔毫,鋒如長刃破空,銳不可當;下筆銀鉤鐵劃,乾淨俐落。
而從楷書到草書則是一種對中文字的重新認識。許多楷書中的筆畫在草書中根本還未出現,而是各式的大圓小圓或形似的略筆。草書中每一劃、一彎、一點的存在均不見得是必要,每個人寫出的字可能都長的不太一樣,只要整體看起來有達致其意即可 (然後就出現認錯字的狀況 = =")。草書的寫法和我們一直以來學習的中文字 (楷書) 很不同,教育的方式 (多一點、少一劃都視為錯字) 也差異極大。我明白于右任先生推行草書標準化的用意,但是這種作法總覺得扼殺了草書最迷人的地方,即筆意。
回到那段話中,如果帶到其他層面上,就是用事慣於標準與分明的方法、工具,而無法圓通。執著於「如何……」,以及「問題-解決」的工具層面,有時候可能會錯過更多。TA 工作坊設計的議題與方向,常常是試著教 (未來的) TA 們「會碰到什麼狀況」、「該當如何解決」。但這類分享,卻都忽略了 TA 個人經驗以及環境的變異性。不是每個人都會碰到一樣的問題,也沒有什麼方法一定能解決。
我認為行事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太極拳,無招便是招。沒有永遠有效的「招」,也沒有適用一切情況的「招」。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啊。而且因為認為自己的「招」是絕對有用的,碰到與預期的結果不合的時候,就會手足無措了。所以一護才會一天到晚瞳孔放大 XDD 雖然我不認為「意」可傳,但只傳「招」卻助益有限。
一個人無法受所有人喜歡,老師也是這樣。既然老師上課都無法抓住全部同學的注意力,TA 們一直鑽牛角尖要求所有學生都熱烈參與討論課,這不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嗎?XD 我想面對與接受自己的渺小以及力有未逮是很重要的事情。很多時候只能但求無愧於心而已,寬心去做便是了。進入 TA 之門時,就把希望什麼的都放下吧,只要留下思考就好。
張無忌武功已高,一點便能頓悟,從原本的方式中跳脫出來,圓轉如意。但本人好像還在漸悟的累積過程中。嗯,繼續修行吧。